晉獻公是春秋時期晉國的君主,他為了立自己寵妃的兒子為太子,殺死了太子申生,還準備置申生的弟弟重耳于死地。重耳得到這個消息以后,逃出了晉國,過著流亡的生活。
重耳來到楚國,楚成王很重視他。有一天,楚成王問重耳:“如果你有一天回到了晉國,并當上了國君,會怎樣報答我呢?”重耳想了一會兒說:“大王不缺服侍您的人,也不缺金銀財寶,而且楚國物產豐富,奇珍異獸到處都是,我想不出可以拿什么東西獻給大王。”
楚成王說:“你太謙虛了。話雖然沒錯,但你總不能沒有一點兒表示吧?”重耳笑著回答:“如果我真的能夠回到晉國,并且當上君主,那么我愿意與楚國和睦相處。如果有一天晉國和楚國之間發生戰爭,那么我一定命令晉國的軍隊退后三舍(一舍等于三十里),如果那時您還不能原諒我,我再與您交戰。”
四年之后,重耳回到晉國當上了國君,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。晉文公即位以后,勵精圖治,晉國漸漸變得強大起來。
公元前632年,晉國和楚國交戰,晉文公為了履行自己許下的諾言,下令自己的軍隊往后撤九十里,軍中的將士都無法理解晉文公的做法。晉文公對他們說:“當年楚王曾經幫助過我,而且我也答應過楚王,如果發生戰爭,晉國的軍隊要退避三舍。今天我們撤軍,就是為了堅守信用,遵守這個諾言。”就這樣,晉軍后退了九十里,到了城濮(今山東鄄城西南)才停下來。
楚軍見晉軍后退,以為對方害怕了,趕忙追擊。而晉軍則誘敵深入,集中兵力大敗楚軍,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。
城濮之戰奠定了晉文公稱霸中原的基礎,而“退避三舍”不但體現了晉文公講誠信的品質,還反映出他遇事不慌的性格。 |
相關文章推薦: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