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打開地宮大門
發現金剛墻
發掘一年方才找到墓葬入口
20世紀50年代中期,一項考古計劃曾試圖解開十三陵所有秘密,最早提出該計劃的,是當時中國著名歷史學家、時任北京市副市長的吳晗。這是中國第一份由歷史學家正式提出的挖掘古代皇陵的考古計劃。
但十三陵最終只有一座陵墓的地宮被成功打開,這就是至今中國惟一被考古學家打開的皇陵——定陵。
挖掘古代皇陵的考古行動于1956年春開始。在挖掘計劃中,規模最大、保存最完整的長陵是首選目標。然而,對長陵的調查工作進展得并不順利。最終,考古隊決定另找一個陵墓試掘。經多方調查,定陵進入考古隊的視野。
1956年5月,試掘正式開始?脊抨犜诙陮毘且惶幊谴u脫落的位置挖開第一條探溝。探溝剛挖到1米多深,就在寶城內側的墻壁上發現一塊砌在墻里的石條,擦去石條上的泥土,3個刻在石條上的字顯露出來:“隧道門”。
十幾天后,考古人員在城墻的下方發現一個券門,同時在探溝的兩側發現兩道磚墻,兩墻之間形成一個隧道,伸向寶城的深處,考古隊判斷這就是通向地宮的隧道。
為減輕挖掘工作量,考古隊沒有繼續第一條探溝的挖掘,而是在第一條探溝的延長線上挖開第二條探溝。但一個多月過去了,第二條探溝一直沒有新的發現,在第一條探溝中曾經出現的隧道磚墻也奇怪地消失了。
進入9月,挖掘工作才出現新的轉機。一天,在第二條探溝的深處,一個挖掘工意外發現一塊帶有刻字的小石碑,上面刻著:“此石至金剛墻前皮十六丈、深三丈五尺”。
明朝人把地宮的墓墻稱為“金剛墻”,這塊石碑明確提示了地宮的具體位置。
考古隊在通向寶頂中心的方向開挖了第三條探溝。到第二年5月,考古隊穿透厚厚的土層,找到了墳墓的外墻——金剛墻。在金剛墻上,考古人員發現了一個神秘的梯形開口。它應該就是萬歷皇帝入葬時的入口。
萬歷“變”窮兇極惡“大地主”
定陵發掘于1956年5月破土動工,到1958年7月底,清理工作基本結束。9月,明萬歷帝后的殉葬品走出地下宮殿,登上故宮神武門城樓,向民眾展出。展覽后,定陵博物館籌建人員加速了修補、保護、復制殉葬器物的步伐。
首先要修補、復制的自然是三具尸骨。
正在中國幫助工作的蘇聯著名雕塑家格拉西莫夫聽到此事,主動上門,請求把尸骨帶回蘇聯,做修補和模型復制。在這之前,格氏已為北京博物館修補和制作了古人類頭骨的模型。有關方面怕在這個問題上出現漏洞,婉言謝絕了他的請求。
三具頭骨被送往中科院古人類古脊椎動物研究所進行修補。同時,找了兩位從事雕塑的老師,做萬歷帝后的模型。
由于萬歷皇帝在他們心中是封建地主階級的典型代表,模型的制作自然要按照地主形象進行藝術加工。 兩個月后,萬歷帝后的三具人體石膏模型送往定陵。只見萬歷頭戴瓜皮金絲小帽,橫眉怒目,鷹鉤鼻子下掛著一張血盆大口,擺出一副要吃人的架勢。左腿長,右腿短,身體極不平衡地站立著,手握皮鞭,側身站立。似在追趕,又似在戰斗和毆打他人。這獨特的造型給人的感覺像是舊時一個窮兇極惡的大地主,正在對交不起田租的窮人進行殘酷的蹂躪。
其兩個皇后則穿紅著綠,涂脂抹粉,頭戴鮮花首飾,妖冶而兇殘,一副典型的地主婆形象。
無知致明代織錦遺產遭損壞
在塑造萬歷帝后模型的同時,陵園內忙于對出土的織錦匹料進行技術處理和保護。有人建議,絲織匹料可以像古畫一樣進行托裱,背后襯用韌性大的紙張,以便卷舒。有人建議,糨糊內加入防腐劑,以便長久保存。
裝裱完畢,著名文學家、后來又專門研究古代服飾的沈從文先生趕去。他想看看匹料,做一點研究。他將裱品展開,用放大鏡一件一件仔細觀察后,迷惑不解地問:“怎么有的裝裱成品顯露的是織品反面?”
“研究織品的結構不是要看反面嗎?”一位工作人員急中生智說。 |